注册

不懂摄影的人将成为文盲?刘树勇:中国人摄影太随意


来源:凤凰网文化

20世纪最杰出的前卫艺术家之一的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曾说:“未来不懂摄影的人,将会成为文盲”。这个是一个非常有预言性的断言,虽然他是在近一百年之前说的,但这句话的力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大过。

不懂摄影的人将成为文盲?刘树勇:中国人摄影太随意

导语:20世纪最杰出的前卫艺术家之一的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曾说:“未来不懂摄影的人,将会成为文盲”。这个是一个非常有预言性的断言,虽然他是在近一百年之前说的,但这句话的力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大过。

在图像泛滥、信息爆炸的年代,看照片的好品味已经不只是摄影从业者的职业要求,更是每个人获得良好生活、不至在图像海洋中迷失方向的基本素养。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著名的国际艺术评论家、画家约翰·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

6月2日晚,刘树勇、任悦两位重量级嘉宾围绕约翰·伯格在堪称新时代“看图指南”的《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中给出的四个关键词——外观、故事、使用和细节,解析约翰·伯格阅读照片的方法,娓娓道来如何在伯格的馈赠下培养看照片的好品味。

以下为沙龙嘉宾刘树勇(老树)、任悦和主持人胡昊的发言摘录。

嘉宾对谈现场(左起:任悦、刘树勇、胡昊)

主持人:在这个时代,为什么约翰·伯格的这样一本《理解一张照片》看起来非常有分量的书,对于培养看照片的好品味这么重要?

任悦:其实我喜欢约翰·伯格,是因为像他这样能在一张照片里面停留很久的人,我觉得很少见。而且他不但在一张照片里能够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停留,同时他还能够把他所见到的,再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去组合,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一张图还有文字文本的东西,这两者之间的结合。

所以我觉得伯格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有启发式的人物,看约翰·伯格的书,是带有一种循循善诱的感觉。

刘树勇:我跟任悦老师很早就开始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都在做策展、编辑、批评这些很类似的工作——但是我们做的事情,都是针对摄影师的工作,但忽略的就是对大众普及如何理解照片,像约翰·伯格这样,他原来在BBC用片子的脚本对大众来讲摄影,一张照片是怎么回事,一张照片为什么而来?为什么我们拍照的时候那么随意?没有动机?完全好像是一种动物性的习惯,一定要拍一下。这重要吗?

我觉得中国人特别缺乏对影像观看,或者是你在拍摄之前的一个动机的考虑。我做这个行为,我没有理由,我没有来源。这个特别要命,这个行为把我们降低到你纯粹降低到你是一个动物的角度。人是理性的,我们说的好多挺牛逼的话,人是万物之灵长诸如此类的,你灵长到哪去了?这个非常可惜。

从基本的视觉修养来讲,图像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观看经验,不存在其他的。作为我们公众,哪怕不拍照片,当我面对一张图像的时候,一张照片的时候,这张照片对我意味着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张照片跟我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观看外在的世界,同时我也观看了有关于外在世界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对我意味着什么?他谈到的全是这样的东西,我们日常生活里可以拍照片,我们甚至可以看很多照片,但是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第一,它是什么,照片是什么,它里边到底有多少门道。第二个,它跟我是什么关系。当然更深一点,跟文化、历史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关系,非常复杂。

但是视觉修养需要慢慢地积累或者是培养,这个不是说一夜之间能完成的。摄影到现在为止,尽管不到两百年,但是它对人类的观看方式,甚至是方方面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我认为超过绘画,就以时间算,这两百年对整个人类,包括历史进程产生的作用太大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停留下来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点。

主持人:我们知道摄影从19世纪的上半叶诞生以来,这段时间给我们的整个感觉是刚开始它想变成艺术,一直在向艺术靠拢,后来这个东西越来越大众化,又离艺术越来越远。在此期间,约翰·伯格也是想要打破这样一个状态,他甚至在这本书当中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说法:你们不要把摄影当成一个你们想象中的艺术的东西。

我们下面要讲的也是约翰·伯格非常擅长的方面,就是发现这些照片当中的细节,把这些细节打开变成一篇文章。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照片,有时候会觉得有一些迷惑迷惘?因为我们面对一个照片,它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完满的内容,我们如何打开它?如何像约翰·伯格一样关注到照片当中你可能之前没有关注到的细节?如何把照片打开,让它有一个入口,我们进入到这里面?

任悦:这个刚才刘老师讲的时候说出了答案,把这张照片和你自己连起来。实际上很多照片,到你面前的时候,它已经承载了很多传播者的意图,以及在这种语境里的意图。而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因为你在这个系统里,你就认为这张照片就是这样。你认为这张照片,你一眼看过去就已经得到答案了。但是那个答案不是你的答案,那个答案很多时候是别人给你的答案。

所以约翰·伯格在这里面,有一句话“如果我们盯着照片看,也想将它们和我们自己关联起来,我们就要知晓这段过往历史中的默写细节”。其实细节这个东西,后来萨考斯基在讲摄影的本质也谈到过:摄影的本质里有一点是细节,细节迫使事实说出真相。

但读者在看的时候,能不能再去把这些隐匿的东西侦探出来?完全要看你的能力。如果你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你不具备一种个体性的话,你就完全被很多东西捕获了,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刘树勇

刘树勇: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这部电影是深刻地影响了我。我上大学的时候选修了一门课叫“电影文学”就看了这部电影。一个摄影师,到一个公园里拍照片,随便乱拍拍了几张,结果回来在暗房里——那个时候还要在暗房里放大照片,不是现在数码的——放的时候有一个白点,发现有点不对。他把局部继续放大,发现了一具死尸,等于是一个命案。他惊讶坏了,第二天赶紧地一大早就跑到公园去,看看拍的那个地方,是不是有一个死尸,结果什么都没有,我当时没有看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个片子后来事实上给了我一个关于摄影的启发。刚才谈细节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在我们日常的观看经验里面,经常会熟视无睹。但是照片会被我们凝视。如果一张照片放到你的面前,上面有什么东西你都会看得见。但是你处在照片里面——显现的那个场景——的时候,按照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里谈到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你看到的是你一直希望看到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眼睛是有选择性的,说白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语“人的眼睛都是主观的”。

摄影给我们的问题是,你在一个取景器后面,你真正凝视过它。当然这个也有它的主观性,但是当照片出来的时候,你发现一切东西,当纤毫毕露的时候,你发现一张照片里的器物跟你的关系,跟你现实中眼睛与外在事物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认为摄影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人凝视对象的一个存在,它改变了你在现实中的很多经验,就跟放大一样。我们在现实中缺乏这种凝视,实际上我们都是选择性的观看。我们只是看到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这就是约翰·伯格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太重要了。我们在现实中,在相机里无非看到的是我一直希望看到的东西,就是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客观世界,而是你期望看到的。你无非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你内心期待的一个印证而已。所以我说人类发明了摄影术,是改变了人类非常重要的观看方式。

沙龙现场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拍照片,你拿到照相机拍的一个瞬间,那个瞬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约翰·伯格说是由光和时间组成的。它是截取的一个时间,但是它又可以变成摄影人,拿照相机人的一个内心的风景,这个也是约翰·伯格很重要的观点。约翰·伯格做了这样的一个提问,原话这么说的,“相机所传输的外观,到底是一种建构的人造的文化制品还是像沙滩的脚印一样,是某个对象经过了之后自然留下来的痕迹?”约翰·伯格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他说“两者皆是,它一方面是现实,另外一方面也是一个内心的风景”。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瞬间,我们可以在现实当中,在生活的世界当中,可以找到与自己联系的东西,那是怎样发生的呢?

任悦:我觉得约翰·伯格在《理解一张照片》里面连接的是两头,一头讲摄影师。他比较摄影跟素描,比如操控性:你可以构图,因为你可以决定哪一个地方多一点,哪一个地方少一点的笔触,画得时间多一点。但是在摄影的时候,你其实不存在这个构图。如果你拿构图来说摄影的话,实际上把摄影的能力给局限了。所以说摄影是一个决断。

所以到另外一头——读者,约翰·伯格说“读者在看一幅照片的时候,也在呼唤着读者的决断”。你在看它的时候你是在填补,其实你和这个作者场景的部分有一个约定,是二者之间的一个沟通。所以这就是照片和画的一个差异,或者说所谓的半语言的东西。

刘树勇:为什么你在那个瞬间按下快门?你跟这个对象之间,在那一刹那的时候是一个什么关系,就仿佛那两个人对了眼的关系。这个非常有意思,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你的天赋、知识构成、现实经验,还有一个是刚才任悦老师说的一个词,我对这个词特别感兴趣,就是“好奇”。

如果这个人对这个世界不好奇了,这个人跟死了差不多,你行走在世界上就是一块五花肉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你要跟一个人没有感觉地生活在一起,我不知道你们什么感觉,我觉得那太痛苦了。这个人始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探究的,兴奋的或者说让自己肾上腺素经常过多分泌的,这个人必须具有艺术气质、创造才华,各种思维的人。

主持人:我们在看到大部分照片的时候,我们都是处在一个摄影师缺席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个照片?我我们在看这些照片当中,应该怎么去识别它们的语境?怎么从语境当中展开对照片的阅读?这个还是一个很技术性的问题。

任悦:还是你的主体意识,因为语境很多,它是在一个报刊、杂志、展览、一本书里面等等。当然这也是约翰·伯格书里面挺重要的观点,他谈到了摄影的大众使用和摄影的公共使用。

你可以对比一下,当一张照片出现在私人语境的时候,每一张照片,都是外观的一个引用而不是一种转译。因为这里面其实是没有一些对这个事情的解释的,它是把它援引到另外一个环境里面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读者对转译,引用过来的外观,现实的场景,要有一个自己对它的判断,以及它是在什么用途下使用的。因为在公共使用中,它经常会用来做欺骗,这里面还可以看照片蒙太奇的文章。

刘树勇:比如说你说照片的欺骗性,最典型的,封面产生的图片跟你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第二个方便面外面的包装图片真是好,打开一看那么一小搓。

任悦:封面上都写了仅供参考。

刘树勇:所以才是欺骗。

[责任编辑:刘丹妮]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