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广东人 被总书记搀着“挤挤”的老人 是让你泪奔的老乡


来源:广州日报

自动播放

17日上午9时30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

这位刚被总书记拉到身边“挤挤”的老人是广东人!他为何隐姓埋名30年……

这两天

一段新闻联播上的画面

在微博上刷屏了

这一幕发生在17日上午。

热烈的掌声,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响起,铭记着一个暖心感人的场景。

17日上午9时30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

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前,习近平、王沪宁等会见与会代表。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同大家热情握手、亲切交谈,代表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

握手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队伍中间,准备同代表们合影。

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握住他们的手,微笑着问候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

习近平总书记拉着他们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两人执意推辞,习近平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相机快门按下,记录下了这一感人瞬间。

这是习近平邀请黄旭华坐在自己身边合影。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会见结束后,习近平语重心长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

总书记的话是言传,更是身教,在人们的心田荡漾。

那么,这两位老人是谁呢?

“中国核潜艇之父”是广东人

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其中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广东人。他是黄旭华院士,今年已93岁,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称作“中国核潜艇之父”,从青丝到白发,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从1958年一直到今天,我从没离开我的岗位。整个时间花在这上边很有意思,无怨无悔。再回头,我还是选择类似这种工作。”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让黄旭华又一次感受着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与荣光。

“我做梦也没想到,总书记竟然把我请过来坐到他身边,还问了我的健康情况。总书记对我们的关怀,我要回去传达,要让所有同志认识到我们任重道远,要再铸辉煌。”黄旭华说。

另一位是绝壁凿水渠的村支书黄大发

10月15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检查“大发渠”的水质情况。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来自黔北山区的他,用36年的时间干了一件大事:修水渠,让全村人喝上水。

 

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终于竣工了,这条“生命渠”结束了当地“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的历史。因为修渠的主要发起人是82岁的老支书黄大发,这条人工“天渠”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 

一句话改变一生

黄旭华院士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因父辈早年行医,小时候,黄旭华想的不过是继承父母的志愿,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然而黄旭华出生后的日子并不太平。求学之年适逢兵荒马乱,年仅十二岁的黄旭华便与兄长一起,经四天四夜的徒步跋涉回到揭阳的五经富镇,进入从海边搬进山区的汕头聿怀中学上初中。

两年之后,黄旭华再次一路辗转,先后到了梅县、桂林和重庆等地求学,陆续完成了高中以至当时为收容沦陷区流亡学生而设的大学先修班的课程。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一路的颠沛流离和看到的山河破碎,让黄旭华明白国家危难就连安心读书的净土也不存在。“日本鬼子的飞机在上边飞来飞去,我们就躲到山里面去。如果这一天警报不解除,就得在山洞里面饿一天,心里非常愤怒。”

 

黄旭华回忆,当时他问了老师三个问题。

“为什么日本鬼子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想屠杀就屠杀,谁给他的权力?”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就不能安安心心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边,而要到处流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中国土地这么大,我现在连一个安安心心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为什么?”

老师回答得很简单,“一句话中国太弱了,太落后了,就要受人家的宰割,这是必然的规律。这时候我心里就开始想,我要科学救国。”

于是,黄旭华决定放弃学医理想,改弦更张去学航空和造船,以期将来能够制造飞机和军舰来抵御外敌的侵略。

1945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海洋。

2016年4月8日,90岁的上海交大校友代表、1949届造船系学生、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在校生分享自己理解的“交大精神”。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用算盘搞出核潜艇

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黄旭华也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走上了船舶建造的设计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国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成为首批参与研制核潜艇的人员之一。

“进入第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要竭尽全力,就算鞠躬尽瘁,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于是,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从此一口气隐姓埋名三十载,连他的父母都不知其所踪。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竭尽所能从各个渠道和报刊杂志上搜寻相关资料,甚至还从国外搜罗了两艘核潜艇儿童玩具,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复杂的设备,和他们构思的图纸基本一样。

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黄旭华至今保留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当年没有计算机,科研人员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核潜艇的成千上万个数据,若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航行。

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作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亲自带队,下潜水下300米,完成了4个小时的下潜试验,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潜入水下数百米后,承受的水的压力是1吨多。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说。

深潜试验前,有一天艇长和政委找到黄旭华,他们做了3个月思想工作,但还是没有把握,有人写好了遗书,有人哼唱《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黄旭华第二天就带着几个技术骨干跟艇上的人座谈:“这样吧,我跟你们一起下去。”

黄旭华在核潜艇建造现场。

同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母亲看杂志才得知儿子在哪儿

作为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老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30载没有回过老家。

“原子弹、氢弹还有核潜艇,世界上是列为最高最高的机密,我们中国也一样,不能暴露工作单位、工作任务,要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从1938年离家求学,到1957年出差广东时回家,这19年的离别,母亲没有怨言,只是叮嘱他:“你小时候,四处打仗,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了,交通方便了,母亲老了,希望你常回来看看。”

黄旭华满口答应,怎料这一别竟是30年。“我既然从事了这样一份工作,就只能淡化跟家人的联系。他们总会问我在做什么,我怎么回答呢?”于是,对母亲来说,他成了一个遥远的信箱号码。

黄旭华的母亲曾慎其。她从一本《文汇月刊》上才知道儿子的工作,几十年默默支持儿子的选择。 (视频截图)

直到1987年,广东海丰的老母亲收到了一本三儿子寄回来的《文汇月刊》。她仔细翻看,发现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的工作,虽然没说名字,但提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这不是三儿媳的名字吗?哎呀,黄总设计师就是30年不回家的三儿子呀!老母亲赶紧召集一家老小,郑重地告诉他们:“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这句话传到黄旭华耳中,他哭了。

第二年,黄旭华去南海参加深潜试验,抽时间匆匆回了趟家,终于见到了阔别30年的母亲。父亲早已去世了,他只能在父亲的坟前,默默地说:“爸爸,我来看您了。我相信您也会像妈妈一样谅解我。”

提及这30年的分离,黄旭华的眼眶红了。“对国家尽忠,是我对父母最大的孝。”

对远在天边的双亲不能尽孝,对近在眼前的夫人孩子黄旭华也无暇照料。“我小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来,她就说,爸爸你回家来出差了。”黄老回忆说。

“ 流了93年血还是热的”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年,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多年来,黄旭华院士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荣誉。

2013年,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今年10月25日,老人荣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汕头聿怀中学读书。今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93岁的黄旭华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他寄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不久前,黄旭华还荣获潮汕首届星河成就奖,以奖励“在各个不同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潮汕籍人士”。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黄旭华院士也还没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

93岁的黄旭华院士,讲起话来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拉拉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

“对您来说,祖国是什么?”有记者问黄旭华院士。

“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关键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下去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一天一天,流了93年,这血还是热的?”

“因为祖国需要,就应该这样热。”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刘宇

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汕头日报、汕头新闻、环球人物杂志、武汉晚报、 潮汕星河奖基金会官网等

[责任编辑:余佳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联播这一幕刷屏了 网友:这动作太帅! http://p3.ifengimg.com/a/2017_46/6943a7c0a898b1e.jpg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