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八旬翁坚持手工制屐20年 穿木屐传统日渐式微也要坚持


来源:广州日报

木屐行千年八旬翁坚守81岁吴国勋坚持手工制屐20年三千年穿木屐传统日渐式微下午4时,天阴有风,南海与禅城交界的南桂二街,保留着旧街的面貌,时光仿佛回到20年前。在这条稍显冷清的街上,藏着一个不起眼的铺

木屐行千年八旬翁坚守

81岁吴国勋坚持手工制屐20年

三千年穿木屐传统日渐式微

每一双木屐从设计到最后成样,吴伯都精益求精。

吴伯亲手在木屐上铬画。

不少大人小孩对吴伯做的木屐很感兴趣。

下午4时,天阴有风,南海与禅城交界的南桂二街,保留着旧街的面貌,时光仿佛回到20年前。

在这条稍显冷清的街上,藏着一个不起眼的铺子,大小仅有五六平方米。门外墙上挂满数十双各式各样的木屐,零星行人经过,瞄一眼便往前走。这个看起来有些杂乱的小店铺,有个雅致的名字,叫“画屐苑”。它的主人叫吴国勋,今年81岁。

1997年从南海二轻局采购员一职退休后,吴国勋20年来一直痴迷于制作手工木屐。如今,他已制作并卖出两万多双木屐,选木材、开板、打磨、上胶底、油漆、钉皮,这一整套工序几乎都由他一人完成。

当今,木屐已不再时尚,特别是不为年青一代所喜欢。而吴国勋的这门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尴尬。“等剩下的这些木头做完,我就不做了。”吴国勋说,如果有人愿意学做木屐,他会免费教。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贤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

制木屐时烟燃完了浑然不觉

“来,快请坐!”见到记者到来,81岁的店铺主人吴国勋热情地招呼着。他身材壮硕,穿着肥大的牛仔裤,配上黑色的运动鞋,显得很精神。

吴国勋布满老茧的手掌比普通人要大和厚。“做手工木屐,腰、腿、肩、手臂、手指的力量都要足。”说话间工夫,他拾起一块小木板,拿上自制的线锯,驾轻就熟地干起活来。不一会儿功夫,一只儿童木屐的鞋底雏形就跃然眼前。“这些都是我自己设计的鞋版,男式、女式、航母型……”吴国勋从旧抽屉中抽出一打鞋版,如数家珍。作为制作木屐的依据,鞋版全是烟盒纸做的。

吴国勋说自己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订单多的时候,时间不够用,一坐下来起码四五个小时,有时长达十几个小时。现在,他的手脚常会疼痛,眼睛也不灵光了,工作时间随之大大减少。

“干活的时候,累了,就停下来吸口烟、喝口茶,精神了又继续干。很多时候,烟都是自己燃完的。”回忆起多年来手工制木屐的日子,吴国勋笑着说,“做木屐讲究精气神,要求一气呵成,我很喜欢这种状态。”

吴国勋告诉记者,手工制作木屐也可以说是他打发退休时间的爱好和乐趣。“我不爱好打麻将,以前常有老朋友找我下棋、唠嗑,现在老朋友也走了三分之二。”说到这里,生性乐观的吴国勋眼眶湿润了。

对于吴国勋这个爱好,家人都很支持。吴国勋的老伴说,“他自己不觉得辛苦,我就不干预。”而爱好唱歌跳舞、打腰鼓的她,看到吴国勋钱包没钱时,便偷偷塞一点进去。

自称是珠三角手制木屐最后一人

1960年,价格低廉、款式多样的拖鞋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受此冲击,传统木屐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到上世纪90年代,木屐在国内再度风靡。“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佛山街头到处‘咯咯’响,人们穿木屐就是一种时尚。”吴国勋说。

吴国勋并非木工出身,他退休后选择做木屐,可以说是毫无经验。他先后到珠三角5个市6个县走访,“偷师”当地手工制屐的方法,回来后加以总结改良,配上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最终形成了“吴式”木屐。

“吴式”木屐最大的特点,就是“私人定制”。吴国勋按照客人的不同需求,专门定制不同款式的木屐。“辽宁舰”等各式“军舰”木屐、苏格兰红格子布木屐、牛仔木屐……木屐款式多达近百种。“制作‘辽宁舰’木屐,我是从电视上看到国产航母下水而产生的灵感,仿制它的外形。”吴国勋兴奋地说,“这款木屐大概做了30双,一下就卖光了。”

吴国勋说自己20年前遍访珠三角地区调查,那时就几乎没人做手工木屐。故他自称,“我现在应该是珠三角地区做手工木屐的最后一人,也是最年长的。”

20年制作两万多双木屐

做木屐,是个体力活,也有一整套严格的工序。选木材、开板、打磨、上胶底、油漆、钉皮,一双看似简单的木屐,其生产工序却一点不少。“只有木心才能用,一块木材仅能做一对屐。我一般一天做成一两对木屐,有时几天才做一对。”吴国勋称,“慢工出细活”。

为了让木屐变得轻便一些,吴国勋选择用杉木来做鞋底,而选木材成了一个难题,“最早的时候在佛山木材厂可以购买,此后大部分时间只能跑到河源、江西下面的县城买杉木”。选好木材后,他现场请人锯断,再用麻袋运回佛山。但现在,因为制作木屐量少,吴国勋只有跑到废品站去买木,“一般是旧床板和木梁”。

而木屐的屐带,吴国勋则用轮胎皮来制作,“因它耐磨,不易崩,使用寿命长”。吴国勋说,这些轮胎皮他都是从广州市越秀区濠畔街购买,一次性买一两百斤,可以用很久。而对于木屐所有工序中较为烦琐的油漆工序,吴国勋称每一对都要刷7遍漆。而为了避免穿着木屐时发出过大声响扰人,他特意在木屐底部装上橡胶底,以“消音”。

吴国勋说他做的木屐,不仅为街坊邻居所熟知,也时常有人远道而来找他订做木屐。“韶关、汕头、清远、阳山等地居民,以及马来西亚、美国、印尼、菲律宾的华侨都找我做木屐。”吴国勋拿出一本发黄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定制者的名单、款式。20年来,吴国勋已制作了两万多双木屐,几乎都是他一人完成。

传承遇尴尬

“有人愿意学我就免费教”

吴国勋说自己手工制作的木屐很受欢迎,特别是十多年前,生意十分火爆,他每天都要干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还叫上家人帮忙。但如今,他一个月有时只有几双的销量。

当记者问其“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来”时,吴国勋沉默了几秒后说,“等剩下的这些木头做完,我就打算不做了。”81岁的吴国勋说自己现在年纪大了,眼睛花、手脚不便时常疼痛。

吴国勋分析,因为目前市场对传统木屐的需求面不大,喜欢的人太少。“如果有人愿意学,我就教,不收钱。”吴国勋说,他有两个“徒弟”,都是40岁上下,也是慕名前来学习,吴国勋也毫无保留地教他们。“其中一个已经转行了。”吴国勋遗憾地说道。

知多D

中国人穿木屐

有三千多年历史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句诗,其中的“屐”,便是现在所说的木屐。

木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路来咯咯作响。其实,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它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常使用于室外。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据《庄子》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制作的木屐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据史料记载,孔子当年就穿过木屐。

木屐在各个朝代有不同功用。汉代男女以穿着木屐为时尚,汉人在军队里还采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明清时期将木屐称之为“泥屐”, 穿着它在雨天便于泥上行走。清代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之屐多无屐齿,以广东潮州一带出产者为上品。

旧时,粤东客家人常穿木屐。据穿木屐者称,春夏期间穿木屐干爽,凉快;走路时穿木屐不会像拖鞋那样把湿沙拖起溅污裤子,同时不会因潮湿而生‘沙虫食脚’(又称‘香港脚’)等病,在春夏多雨的季节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责任编辑:陈玉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专题推介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